新闻动态

协会要闻

协会40周年

综合新闻

行业要闻

地方水协动态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动态 > 综合新闻
什么?竟有人在郑州开了29年船!
发布日期:

“五一假期上哪儿玩?老样子,上船呀!”

郑州,不沿海不临湖,哪儿来的游船?不是游船!是位于黄河岸边,郑州水务集团水源厂的清沙船。要上船的,是水源厂清沙四班的班长闫奇超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【一】船上的汉子

九曲黄河万里沙,浪淘风簸自天涯。自古以来,黄河就是一条极难治理的河流。

水源厂,一座为水厂提供原水的特殊水厂。想要把黄河水引入水源厂,第一关是进水闸,将滚滚河水通过闸口引入沉沙池,在池中自然沉淀,泥沙淤积。这第二关,清沙船就派上用场了,沉沙池容积有限,每清一方沙就可以多存一方水。闫奇超端坐驾驶舱,娴熟地操纵着手柄,开船、挖泥、排沙、清淤,保障黄河水泵入车间,送入水厂。

图片1.jpg

放着南水北调的丹江水不用,为何费劲在黄河取水清沙,自来水不会是“两掺儿”吧?并非如此。当前,全市供水南水北调水占比已达95%以上,黄河水只是郑州一直热备的水源。

碗里有粮,心中不慌,“有备”才能“无患”。高标准建设郑州国家现代化中心城市,郑州水务集团正着力构建南水北调水、黄河水、库河调蓄等多水源互补互济的水资源调配体系,打造蓝绿交织、水城共融的城市水系网络。

多一重保障,多一分安全。为了这份“安全”,水性好的闫奇超,1995年入职第一天就上了清沙船,从实习到船员,从船员到船长,在清沙船上一干就是29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【二】一干就是29年

29年,今年54岁的闫奇超在他的“半亩方塘”里,只做了一件事,多清沙、守好船!

上船第一天的情形,闫奇超至今记忆犹新,一个个浮筒串连成“浮桥”,手脚并用上了船,七分好奇,三分胆颤。师傅叮嘱他,上船,最重要的就是“安全”,保障水源的安全,也保证自身的安全。

坚守很难,炎夏,水边的草蚊子和苍蝇一样大,机舱内室温60多摄氏度,甲板上轻松煎熟鸡蛋;寒冬,凛冽的西北风呼啸,上船要戴着手套,徒手会粘住铁栏杆。

闫奇超却苦中作乐,吸泥泵口堵了,他下去清理;架设电缆,他手拉肩扛;河道翻滚,闫奇超和同事们一起跃入泥浆,疏挖引流......

闫奇超说:“宁可备而不用,不能用而不备,一旦南水北调水源出现紧急情况,我们必须随时能顶上,不能让老百姓没水喝!”

说起现在,闫奇超干劲满满,他说:“现在的条件也好了,集团给我们配备了两艘新船,上下船的浮桶也改成了浮动式栈桥码头,更便捷、更安全,我们更得加油干!”

图片2.jpg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【三】让人放心的老班长

“闫奇超是水源的得力干将,有他在船上我们放心!郑州水务集团水源厂车间主任张岳宏这样评价他。
作为清沙四班的班长,闫奇超总能把大家伙拧成一股绳,劲往一处使,因为,他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个。
上船不光需要水性好,还要文武双全,不仅能清沙,还要能维修。闫奇超说,上岸不方便,碰到设备故障,能修尽量自己修。

记得90年代初,船上的进口设备维修技术垄断,请国外工程师检修,1天就得800元,相当于普通职工半年多的工资,闫奇超心疼,就在一旁“偷师”,自己摸索,研究图纸,拆解马达,逐渐地,他摸索成了液压机械方面的专家,一遇到问题,就带领团队自行检修。

图片3.jpg

记者上船采访闫奇超时,正碰上他维修泥浆泵,只见他做好安全防护,跳到满是泥水、狭小的铰刀架边,用锯弓裁截盘根,弓着身子一道道、一丝丝加固泥泵盘根螺丝。由于技术娴熟,准备充分,不一会儿,就重新响起了机器的轰鸣声。

这声音,仿佛黄河岸边船工的号子,一人高歌领号,众人随声唱和,铿锵有力,响彻云帆。